5月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典型经验》栏目以“华中师范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为题,报道我校从建强机制、协同合作、融合资源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深入推进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建设。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华中师范大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
华中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聚焦党的创新理论育人质效,从建强机制、协同合作、融合资源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深入推进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建设,努力构建大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
建强机制,实施一体化“建设大工程”。一是健全推进机制。抓实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湖北省)牵头作用,构建校内“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工作机制,形成共同体内“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运行机制。二是强化统筹谋划。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列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年度重点工作和领导班子述职内容,作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任务。参与共同体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制定,出台共同体建设实效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注重引领示范。完善校领导班子成员讲、听、评思政课制度,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参加共同体备课、联学活动,带头推动一体化建设。2023年,学校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推进会,率先与鄂州市政府共建共同体建设试验基地。
协同合作,开拓一体化“育人大格局”。一是省域试点探索。协同湖北省14个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36所综合改革示范高校、省市县400多所学校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索,共同体建设按下 “快车键”。二是校校协同推进。实施“对岗交流”计划,选派8名教学名师为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组团受援高校、乡村学校挂职交流、送教上门,接受12名中小学教师跟岗锻炼。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为合作办学和对口支援学校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培训100余次,参训教师1500余人;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280名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就业,其中61人留鄂担任专任教师,为大中小学提供思政课优质师资支撑。三是师生互促共进。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创建“大中小学手拉手·思政云课堂”,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及大学生“学马列·读原著”、大学生讲思政课等50多场,大中小学教师和思政专业学生累计22000余人次参与,实现“教材同研·实践共享”。
融合资源,构建一体化“发展大平台”。一是共建数字思政课堂。学校思政课建设与共同体建设同频共振,推广使用“小雅”智能教学平台,编制教情分析报告,为师生教与学精准“画像”。研发上线共同体建设评价系统,探索思政课教学“精准评价”。高校思政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千人云教研”形成常态,获评教育部“典型虚拟教研室”。在全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上展示的“VR+思政”课堂获央视报道。二是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提出“议题式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编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议题式教学实录》,征集及解答400余个问题。打造六个学段思政示范课150余节,制作500余项优质视频资源。探索“歌声中的党史”“诗词中的党史”等特色品牌课程并面向大中小学思政课堂直播,推动思政课“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入脑入心。坚持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师师共研、生生共学、师生共进”“三维共同体”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荣获第九届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三是共同讲好“大思政课”。开展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共建行动,绘制272家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基地资源图谱。创作65项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2项入选全国优质资源。学校博物馆、生物博物馆、校史馆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百校百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湖北省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成为大中小学上好“大思政课”重要阵地。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学校、城镇社区开展理论宣讲,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40508/1799013.shtml